此網頁設立於2010年3月2日    網頁設立者:王永健

樹人首頁 名勝古跡風土人情 越南下龍灣 越南---老家 陳文茜---展望越南的未來  越走越南幻燈短片(點擊後再按Open,等一分鐘)

   

多數越南華人都曾在西堤呆過,那裡的風土人情,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這篇文章與圖片是由校友H*如明提供,作者不詳。

 

2010年9月28日編者接到一封電郵,具名人是李南方先生。以下是電郵內容:

 

永健先生,

你好! 很高兴在网上认识你! 浏览网页,追寻在越南的一些往事。从启智中学和广肇中学的网页中,除了看到启智中学的一些珍贵资料和你的大作之外,在“广肇”栏上看到“堤岸今与昔”(忆昔日西贡华人区)一文,注明由H 如明先生提供,作者不详。 我不是启智中学的校友,却有渊源;我曾任广肇(开明)中学1972-75的教务主任,亦是上述一文的作者,特别在此和你联系并做补充。 以文会友,望通过网上平台联系。 祝好!

李南方 29/09/2010 南澳大利亚

 

編者非常感謝李南方先生提供寶貴的信息。   王永健

 

憶昔日西貢華人區

再訪越南,其中一個行程當然是重遊西貢市(今胡志明市)的華人區堤岸。三十年前筆者離開越南之前的堤岸一直是越南南方的一個商業和文化的亮點,由於廣大越南華人百多年來數個世代的長期經營,締造了一個世所公認的為越南增光的經濟發達而又具備特色文化內涵的城區。三十年後的今天,筆者再訪堤岸,當然能理解人事幾番新的那種陌生感,但又發現這陌生感是來自對現在堤岸的感覺。現在的堤岸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市區,稱它為「唐人區」就不恰當或不確切,因為當年的興旺熱鬧和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再難找到,儘管還有一些華人仍住在那兒,儘管華人先輩留下來的「二府廟」、「溫陵會館」、「天后廟」、「新街市」等現在皆被列為文化遺產的地標。

 提起堤岸,筆者心中藏有的一張堤岸區老地圖:主要是指當年西貢市的龐大華人街區,它不是西方國家概念中的「麻雀」式的唐人街,只有幾個小街段,它的形象是覆蓋整個西貢市一半面積的土地,包括了城市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十和第十一郡行政區,而當年西貢只有十一個行政郡區,可想堤岸範圍之大和華人人口的稠密。記憶中的資料1975年越戰結束那一年西貢的人口三百多萬,華人就占了一百五十多萬。住在越南南方其他省份的華人還未計算在內。

 越南南方華人人口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發展成為越南主流民族「京族」之後的第二大族群,之所以增長至如此規模是幾個歷史階段累積的。十七世紀中葉明朝滅亡,一大批的中國人遷徙到越南定居,稱為「明鄉人」;之後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國力在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下開始式微,接著發生的中英戰爭、中法戰爭、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11年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的軍閥混亂、國民黨1927年清黨、日本侵華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系列的歷史動亂都引發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背井離鄉,告別「唐山」出洋去,其中為數不少到了越南南方,被當地人稱為 「船民」(Nguoi Tau)或「華人」(Nguoi Hoa),一代又一代主要在堤岸區定居下來,並白手興家逐漸成為當地社會的一個主力。

 堤岸有一個越南文名稱叫大市(Cho Lon),它名副其實就是大,它的「舊街市」、「新街市」和周圍街區的樓房具備了傳統華人的建築風格,又採用了一些法蘭西的特點,顯出了獨特的歐亞合一的建築氣派。堤岸「舊街市」和「新街市」就是百年前華僑先賢們集資建立起來的,展現著華僑先輩偉大的開拓精神和建設魄力。當年的「新街市」周圍如「平西區」集中居住著眾多的閩僑和潮僑。

 當年堤岸的街區,各條大街華人店鋪、行人道上的「食街」、咖啡館鱗次櫛比就數不出有多少,中文或中越文的店號牌匾非常傳統醒目,發行賣到南方各省市的十家華文報紙都集中在這個街區裏,走在街上感覺就像走在香港九龍的老街區一樣;華人住宅區、大小街巷里弄橫跨幾個郡區,一些街道里弄甚至有中文名字,如孔子大道、孟子街、老子街、廣東街、三多里等。華人區民眾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等皆讓人感受到非常濃烈的中華文化氣息,當時少數在這個街區經營布匹店的印度孟買人都會說廣東話。堤岸的中心區是第五郡,「舊街市」和「新街市」都座落在第五、第六郡的孔子大道,記憶中當年有名的福建/福德中學(今陳佩姬中學)、潮州幫的義安中學、福建幫的二府廟、興旺的露天「金邊市場」、「都城戲院」、「三叉橋」、「八里橋」、「布匹街」、「小五金街」、「古董家私街」、「太平戲院」、「大羅天酒家」、「新同慶戲劇院」、「亞東酒樓」和各行各業的店鋪都在這條大街上或附近。

 堤岸區的另兩條主要長街是同慶大道(原水兵街)和阮豸街(原梅山街)。當年堤岸區這兩條最繁榮的長街平行地延長超過兩公里,更有數條小街貫通連接,使整個商業和住宅街區連成一氣,有名的福建福善醫院、潮州六邑醫院、中正醫院、廣東醫院、海南醫院、璇宮戲院、麗都戲院、天虹酒店、八達酒店、海南會館、天后廟(又稱「阿婆廟」)、第五郡警察局、賽瓊林酒店、唐山燒臘、大光明戲院、自由太平洋書院、中華總商會、精武會館、越秀中學、中文書店、 中醫中藥鋪等都在這兩條大街的範圍內。橫跨這兩條街道的一條大馬路叫總督芳街,沿街就有大光、勝利、娛樂三間電影院,當年參加越戰的澳軍總部也在這條大街上,附近的老子街有閩南僑民百多年前晚清時期興建的溫陵會館。距離上述街區不遠,當年分佈了主要由華人商販經營的「白鐵街市」。此外,廣雅中學、嶺南中學、林威廉中學、啟智中學、遠東(南僑)中學、知用中學、英德中學、耀漢中學和博愛(中法)中學等,都曾是當年堤岸區值得華人自豪的學府。

 除了堤岸之外,西貢市的中心越南人較多的第一、第二郡也是當年眾多來自福建、廣東、客家及海南的華人聚居的地方,這兩個郡區的華人多數能說流利的越語和兼受越文教育。著名的「新街市」--「濱城市場」及其周圍大街的數條洋樓街段都是百年前閩僑黃姓家族的產業;當年的「嶺翁橋」及「鹽橋」一帶及西貢「舊街市」就能找到「公所街」華人各幫的公所辦事處和小學校。逸仙街、潮州街、崇正里、新巷等和中國領事館的舊址也都在此。福建城志(明德)中學、廣肇(開明)中學、海南三民學校、福建鳳山寺、廣東天后廟都曾是這兩個郡區裏的文化、教育和宗教重點。

 筆者再訪越南怎麼就老想著堤岸這張老地圖,也許是老了,愛想當年。越南老華人沒人不對上述這些街區了然于胸,當年的此情此景今天雖已不再,但到了西方國家定居也還一直把它們放在心上,談起過去的時光都能如數家珍地說出這些街區的特點和典故。今天的堤岸街區雖有建築方面的變動,如高樓增加了,人口增加了,但當年的輪廓依稀,當年華人先輩血汗奮鬥留下來的對越南的巨大貢獻仍是有跡可尋,有些更成為歷史文化遺產地標。

 於 1975年越戰爭束後的政治打擊,政客的貪婪和無知,狹隘的民族主義假借對華人成就的所謂「威脅」的恐懼,進行了排斥華人的政策,成千上萬的華人只好痛心地選擇遠走他鄉,其中有些葬身怒海。華人的出走去掉了堤岸區的繁榮熱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來的華人儘管仍有相當大的數字,但,中華傳統作為一種值得尊重的生活選擇已不復當年的熱絡和濃郁,文化氣息也已相對淡薄,走在這些依稀熟悉的街道上,就是找不到當年的那種親切自然的感覺,筆者除了唏噓之外,還思考了一個問題:越共當年排華,認為華人社區的壯大對越南是一種威脅,不管你華人曾經作出過什麼貢獻,多麼衷心地熱愛越南第二故鄉,多麼努力地融入越南主流社會,他就是不能包容你。今天越南的領導人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是否會惋惜當年除掉華人的影響對國家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筆者此次再訪堤岸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因為找不到這種激情,堤岸這個曾經是東南亞有名的一個唐人區,它的魅力輪廓已成了永恒的記憶,筆者把它記錄下來,也許可讓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分享當年越南華人在定居國艱苦奮鬥的歷史和政治壓迫的無情。

 

 

 
 

 

You are visitor #:

                       Hit Counter